Monday, February 27, 2006
二月读书天
二月份读书进展不错,月初读了丹·布朗的《达·芬奇密码》,中下旬读了菲力普·肖特的《毛泽东传》。这应该算高中以来最快的读书记录了。自己几乎没有读过侦探小说,《达·芬奇密码》给了自己一种全新的体验,感觉是跌宕起伏而又酣畅淋漓,但收获不是太大,就像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看窗外激动人心的风景似的,也算是在新春给自己的一个放松吧。《毛泽东传》便没有如此轻松了,这是一个60岁英国记者呕心沥血12载的结晶,他曾两次踏上长征路,遍访当年的红色根据地,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,最终形成这部巨著。作者的严谨与客观让我震撼。震撼。只能用这个词。仅书后的附注就多达百余页,详细记录了近500段文字的出处。书中对无法获知的历史事件(比如西安事变中周恩来、张学良与宋子文的谈判内容)很坦然地描述为“不得而知”,而没有推测或臆想(这次谈判好像的确是一个谜,高中时的历史老师说过,知道这次会谈内容的当事人仅有张学良了,美国一个记者曾经问过张此问题,张拒绝回答)。书中以极简单的笔墨描述了飞夺泸定桥、娄山关大捷、三大战役等战争场面,甚至对百团大战仅提了一句而已。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成因却给予详尽的描述,比如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、文革的成因、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中美建交的背后、毛对接班人的选择等等。这部著作是如此的完美,以至于作者本人都说这部书让毛在西方复活了。对于毛本人,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无可辩驳的领袖,但他的一生是悲剧式的。毛毕其一生对这个民族进行改造,但最后的实验却以失败告终,或许他完全不在乎后人的评价,但他的内心无疑是失落的、痛苦的。作者以无数的形容词来描述毛的性格特征,但都是苍白或残缺的。或许,这本书的结语,才真正表述了这种难以企及的实质:“毛的诗,就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, 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痛苦的、无法平息的那种精神。”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